余温袅袅

这里阿温
祝三次好

作文素材·时事热点·科技创新(下)

#事例#


·天问一号

      在4月24日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正式公布。

      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20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目标是通过一次發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专家表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大国重器里的硬核浪漫——命名

      鲲鹏展翅,蛟龙入海。AG600别名“鲲龙”,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其最大特点是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将其命名为“鲲龙”,寓意着“鲲鹏展翅,蛟龙入海”。“鲲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上古神兽,记载始于《列子》。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是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蛟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居深水中,能发洪水。“蛟龙号”也是取“蛟龙”入水则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将水陆两栖飞机命名为“鲲龙”,既体现了它水陆两栖的特色,也蕴藏着航空人对它的期冀与祝福。

      屈原:《天问》。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天问”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浸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北斗”来命名,正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斗”寓意着光明与方向。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嫦娥工程”和“月兔号”,源自我们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神话中因服用后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嫦娥奔月”是古人对月球的浪漫想象,在最初的版本中,嫦娥奔月后变成了蟾蜍,故事代代流传,人们对嫦娥的同情越来越多,进而演化出了嫦娥奔月之时怀抱玉兔的版本。在神话中,“玉兔”是古人对嫦娥的同情进而添补的温暖情节,如今,“玉兔”是我们追求和平的象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鸿雁”代指信差,源自《史记》。汉武帝时,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自此,“鸿雁传书”便用来指代书信传递。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的句子,“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航天人用“鸿雁”命名通信系统,承载了航天人对人们的美好祝福,愿我们不必苦等“雁字回时”,和在乎的人永不失联。

      悟空:火眼金睛。《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了49天,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技能,取名“悟空”也寓意着探测卫星能在茫茫太空中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重视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被誉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代表性成果之一,是“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在助力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民生领域、智慧城市、互联互通、“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中承载着巨大潜力和价值。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区块链技术,不能低估它的明天;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区块链标签,不能高估它的今天。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继续用战略的眼光看区块链产业。

      区块链技术和诸多前沿技术一样,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也可能被一些人利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须在安全、可控、可管的前提下稳妥稳步推进。我们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加强对区块链安全风险的研究和分析;要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引导和推动区块链开发者平台运营者加强行业自律、落实安全贵任;要把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推动区块链安全有序发展。

·北斗三号“收官”

      北京时间6月23日9时43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它的稳定运行,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从此刻起,太空中55颗导航卫星,地面上2700多个基准站,共同织成一个大网,为全球提供精准定位服务。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根据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在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具备自主导航能力;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并于年底向亚太地区服务;而在2017年到2020年的三年间里,更是有32颗卫星连续发射升空,提前半年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组网任务,这样的速度在全世界的航天大国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我国自主建设运行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两千年前,屈原写下了“援北斗兮酌桂浆”的豪迈诗句,两千年后,中国人利用“北斗”定位全球、导航未来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珠峰测高黑科技

      如果不是登山爱好者,可能你一辈子也不会去到那里,哪怕是最低高度的珠峰大本营。但对于攀登爱好者来说,珠穆朗玛峰却是天堂,能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更是一种信仰。

      2020年5月的珠穆朗玛峰北坡依然白雪皑皑,寒冷刺骨,而35名中国测量登山队员此刻却正负重奋力向上攀爬。从5月6日下午开始,由我国国测一大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测量登山队正式开启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顶行动。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贵布、屈银华等首次成功登顶珠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这一次“ 再测珠峰”,距离我国登山队首次成功登顶珠峰已有60年之久。

      珠峰的高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地壳运动,珠穆朗玛峰整体趋势一直在持续上升。为了完成此次珠峰的“身高”测量,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多管齐下”,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产测绘仪器设备、航空重力技术、5G加持的实景三维技术等。上述这些进行高精度测量的“黑科技”设备,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也是中国攀登科技创新这座高峰所取得的成果。

·我的中国“芯”——麒麟绝唱,华为涅槃

      中国最强的芯片设计公司,在最好的年纪被锁死了未来。但是华为依然在抗争被限定的命运,毕竟它“三十而已”。

      数年博弈之后,华为始终在美国市场的边缘徘徊。即便数次妥协、放弃并购、游说美国政府,节节退让和克制,依然成为美国政府制裁的对象。

      如今,美国将所有能够找到的封锁一家企业的方法搜刮殆尽,万箭齐发射向华为。无他,华为太强了,需要扼制。华为正值壮年,需要打压。

      很遗憾在半导体制造方面,“(华为)只是做了芯片的设计,没搞芯片的制造”,华为今年秋天将会上市搭载麒麟9000芯片的Mate40,“今年可能是我们最后一代华为麒麟高端芯片”。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由于美国制裁,华为麒麟高端芯片在9月15日之后无法制造,将成为绝唱。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的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难——壮哉,华为!至暗时刻,华为俨然是纵身烈火中涅槃重生的凤凰,是擎起旗帜在罡风中打拼的猛士!我们人人一颗“中国心”,执着坚信,麒麟绝对不会是绝唱,一如我们亲爱的祖国饱经风霜而愈发倔强伟大,久经磨砺却从未改变本色!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越来越明显的分工会极大地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它使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类财富以几何形式快速增长,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工智能将人类从重复的、无意义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高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从而把更多精力投入更有意义的领域中去。人工智能也让人类得以突破发展的瓶颈。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探索外太空、山海冰河这些人类无法企及的地方,可以让复杂的大数据得到高效的分析与合理的运用,让人们探索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所以人工智能使人类超越了本身的局限,实现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当然,也有人有这样一些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导致很多人失业,必将引发空前的人才争夺战;会导致巨头的垄断、贫富分化加剧;也会导致人类精神生活的退化。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这个世界将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到处都是冷冰冰的,没有艺术,没有精油食粮,到处都是机械化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恐慌古已有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切恐慌也许只是杞人忧天而已。一次次的工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的恐慌,但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李白诗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立足历史,放眼未来,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断刷新我们的生活,更新我们的认知。


·大数据

      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以国发[2015]50号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务。一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二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商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三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大数据的意义或作用归根结底就四个字:辅助决策。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预测趋势,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可以为决策服务。

·互联网+

      在流通业、制造业、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互联网+”的能量正在被不断释放出来。“互联网+”正在广泛作用于实体经济,成为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加速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更为迅猛,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互联网+实体经济”的能量还在于催生出一系列“四不像”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例如,“互联网+快递”衍生出电子商务,“互联网+汽车”衍生出无人驾驶,“互联网+电视”衍生出智能家电平台。此外,还有商品众筹、共享经济、O2O和按需定制等。如果“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某种意义上的“锦上添花”,那么“互联网+”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助力则更像是“雪中送炭”,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此前种种难以应对的短板正在得以突破。“互联网+”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捷径”。一方面,在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间搭建“数据立交桥”,准确掌握老年人数量、就医历史、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和模式,建立健康养老大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平台,精准预测老年人口的结构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对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健康养老设备的研发扶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服务,创建“老人+平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则是目前“互联网+”在民生领域最主要的实践方向。


#时评:内外兼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十三五”期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天眼"落成启用,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北斗导航全球组网,5G网络加速成型,数字经济占CDP比重超三成……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无极限,创新无止境,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科技的力量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攻克核心技术不能闭门造车,要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整合各种资源,汇聚高尖端人才,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软件和高端实验仪器高端试验设备”等主要领城重点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要把“卡脖子”的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走自主创新之路,敢啃善啃“硬骨头”,让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喷涌而出。


      打好人才培育攻坚战,挖掘科技发展源动力。人才强,则科技强;人才兴,则科技兴。人才培养靠教育,要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条条框框,不以文凭、论文、资历论高低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激活人才“一池活水”。“请进来走出去”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以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作保障,既要有物质和待遇上的支撑,更需要精神和方向上的引领,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加大爱国主义培养,鼓励更多人才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打好创新市场攻坚战,推动科技发展双循环。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中国出口市场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局面,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动力,需要利用好国内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国内需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立足国内强大市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更加自信开放地融入国际创新市场,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上逐步占据以研发、设计以及营销为主的高价值环节,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十三五”即将收尾,“十四五”将如约而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创新创造步伐,充分激活人才创造活力,创造新的奇迹,用科技的伟力向更高目标推动,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道路上阔步前行。


(中国江西网2020年11月02日)

评论
热度(119)
  1. 共1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余温袅袅 | Powered by LOFTER